返回首页
客户端下载

山东脱贫攻坚简报2017年第105期(总第242期)

来源: 宣传信息组 2017-10-10 18:40

  【经验交流】

  农发行创新探索农业政策性金融扶贫之路

  德州市依托“四点半学校”精准关爱贫困留守儿童

  【第一书记风采】

  四色预警口袋书 精准帮扶聚民心

  --泰安市黄前镇大地村市派第一书记辛中华

  

  

  【经验交流】

  农发行创新探索农业政策性金融扶贫之路

  农发行山东省分行将服务脱贫攻坚作为全行重大政治任务统揽全局,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服务脱贫攻坚主力银行作用,开创了发达地区农业政策性金融扶贫路径。

  一、多措并举出“实”招,夯实扶贫统揽全局机制。加大力度,完善工作机制,推动各项工作、各种资源、各方力量向服务脱贫攻坚聚合。一是完善扶贫统揽机制。建立省、市、县三级扶贫服务机构,单设精准扶贫贷款科目,突出“精准”二字。建立行领导包片扶贫联系制度,对 20个脱贫任务比较重的县(市、区)所属地市和有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地市,省行班子成员分片包点负责。二是制定《关于加快推进扶贫业务发展的工作意见》。提出了实施信贷政策倾斜、重点支持产业扶贫、注重存量客户挖潜、创新支持东西部扶贫协作等多项举措。对借款人每带动1名国定和省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分别给予4000元、3500元利息优惠,适当弥补企业参与服务脱贫攻坚的扶贫成本。三是制定脱贫攻坚考核细则。细化考核措施,将服务脱贫攻坚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绩效考核,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奖优罚劣,压实责任,提升各级行服务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开展“制度学习月”活动。在全省扶贫条线组织开展“制度学习月”活动,增强信贷人员扶贫业务能力。通过培训辅导、知识竞赛等方式,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提高扶贫业务技能。

  二、创新模式求“实”效,开创政策性金融扶贫“新天地”。一是凝聚政银企扶贫合力。主动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联合临沂市政府在沂蒙革命老区召开政银企合作服务脱贫攻坚对接推进会,积极组织22家战略客户与郯城县、平邑县、沂水县、沂南县签订帮扶协议,通过招聘、捐赠、贸易往来等多种形式精准帮扶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初步搭建了政银企合力服务脱贫攻坚的“连心桥”,探索出一条政府、农业政策性金融与战略性客户合力服务脱贫攻坚的有效路径。二是旅游扶贫贷款“多点出彩”。深入挖掘信贷资源,开创“红色旅游+扶贫”、“乡村旅游+扶贫”、“健康旅游+扶贫”三条有效路径,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致富优势,累计发放贷款6.2亿元,将带动8751名贫困人口脱贫。三是光伏扶贫贷款“盆景”变“风景”。积极推广首笔光伏扶贫贷款运作经验,主动对接政府规划,积极提供融资融智服务。截止目前,共审批光伏扶贫项目2个,发放贷款3亿元,支持建设光伏电站51.4兆瓦,将带动25971名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四是探索资产收益扶贫取得突破。积极探索发挥信贷杠杆作用,将信贷资金与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相结合,建立长效扶贫机制。投放贷款1.2亿元,支持郯城天沐温泉扶贫项目建设,引导郯城县将1000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入股该项目,从全县倒排473个特困户,明确每个特困户享受2万元股权投资收益分红,可使特困户年均增收2000元左右。

  三、开拓路径下“实”功,建立“X+扶贫”全领域扶贫模式。树立“大扶贫”概念,创新建立“X+扶贫”全领域精准扶贫支持模式,将涓涓细流汇聚成扶贫活水,“精准滴灌”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是全力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政策性金融扶贫的“头号工程”,通过积极与省扶贫办、发改委等汇报沟通,主动对接服务,成为山东省易地扶贫搬迁主办行。目前已按进度投放各类易地扶贫搬迁资金5.08亿元,圆满完成阶段性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任务。同时,投放贷款1.2亿元,支持费县等搬迁区建设农田水利、高效农业示范区、优质农业生产基地和旅游观光区,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二是积极支持特色产业扶贫。按照“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工作要求,积极支持粮油、蔬菜、水果、中药材、畜牧等特色种养、加工产业发展。充分运用主导设立的齐鲁银粮、银棉、银牧三大合作会组织,积极引导企业参与脱贫攻坚。三是支持基础设施扶贫。围绕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扶持农民住房、农村公路、农田水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四是积极助力社会帮扶。加强与省扶贫办、工商联、光彩会联系对接,成为省“千企帮千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合开展调研,建立合作机制,已支持59家客户参与“万企帮万村”行动,贷款和基金达41.4亿元。加强派驻指导帮扶,向扶贫任务重的菏泽地区派驻一名资深业务经理任市政府副秘书长,指导脱贫工作开展。向沂蒙革命老区重点贫困村前后派驻4名副处级干部任第一书记,帮助贫困户精准脱贫。(农发行山东省分行)

 

  德州市依托“四点半学校”

  精准关爱贫困留守儿童

  德州市作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示范市,不断强化“四点半学校”建设,全力构筑“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家庭尽责、社会参与、人人关心”的关爱服务体系,妥善解决贫困留守儿童放学后无人看管、课业辅导难、心理疏导等问题。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四点半学校”1050个,托管农村留守儿童16380余人,其中贫困留守儿童3073人。

  一、全面摸清底数,精准帮扶对象。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其突出表现为“三缺”,即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特别是下午放学后、周末,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游离在监护人的监护之外,没处去,没人管,安全没保障。为此,德州市专门组织力量,对全市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全面调查摸排,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实际需求等情况,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和联系卡,切实做到情况清、底子明、全覆盖。

  二、广泛整合资源,紧抓“四点半学校”建设。一是抓阵地,让孩子有处去。依托村(社区)党支部、“妇女之家”、农村幸福院、文化大院等现有资源,规划出80至200平方米的活动场所,配备桌椅、图书、电脑和文体活动设施等,满足孩子需求。二是抓队伍,让孩子有人管。由村(社区)党支部(党总支)书记担任“四点半学校”校长,村妇代会主任(社区妇联主席)担任管理员,大学生村官、退休教师、巾帼志愿者担任辅导员,并给予每人每月500元补贴,安排专门教师担任巡查员,定期巡查、专业指导。三是抓资助,凝聚社会合力。积极动员企业和社会各界,以自建、捐资、捐物等形式支援“四点半学校”建设。目前全市职能部门投入体育设施、学习用品等折合150万元,社会累计捐资50余万元,捐助文体设施1100余件(套)、图书8万多册。四是抓制度,让学校规范运行。建立学生管理、安全管理、志愿服务、检查考核等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坚持“安全至上”,按照儿童标准对所有活动场所进行全面改造,确保安全达标;实行严格的登记考勤,与留守儿童家长签订托管协议,对孩子入校、离校实行交接签字登记,确保孩子安全万无一失。五是抓延伸,拓宽服务时限。根据实际需求,寒暑假期间,“四点半学校”变身全日制,继续为保障儿童假期安全和娱乐学习服务。

  三、创新五项行动,丰富服务内容。一是亲情代理行动。针对亲情缺失问题,全面推广“3+1”关爱模式,即一名爱心妈妈、一名代理家长、一名快乐伙伴结对一名留守儿童。二是牵手结对行动。针对生活困难问题,动员党员干部开展“三个一”活动,即进行一次入户走访、赠送一次学习用品、解决一个生活困难。在全市开展“百岗联百站,大手牵小手”岗站结对活动,100个巾帼文明岗与100个“留守儿童快乐成长活动站”结成爱心对子。三是心理抚慰行动。针对成长中的心理问题,组织专家开展心理讲座,进行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连续两年实施暑期公益夏令营项目,全市2000多名农村贫困留守儿童参加。四是安全防范行动。建立警校联系制度,政法干警、法律工作者定期到学校进行安全、法制、道德等专题教育。依托社区警务室和“蒲公英之家”,不断提高孤儿和贫困儿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五是家庭教育进学校进社区行动。针对监护人教育理念落后问题,开展家庭教育进学校、进社区讲座、咨询等服务1000余场次,受益家长达5万余人。

  四、完善制度保障,建立长效机制。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德州市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二是强化政策引导。制定出台《德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意见》,把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考评体系,纳入全市十大民生实事工程。三是强化定点帮扶。市、县、乡三级领导班子成员将学校或社区作为联系点,定期开展调研和走访慰问活动,解决农村贫困留守儿童实际问题。四是强化经费保障。市县两级财政设立专项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保障“四点半学校”运转资金需求。五是强化实时监测。健全农村贫困留守儿童信息数据库,每年两次排查,随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有针对性开展“一对一”“一对多”帮扶。六是强化督导考核。制定出台《德州市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考核办法》,村级为管理责任主体,村级党组织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并将“四点半学校”建设和精准帮扶贫困儿童工作纳入部门业绩评价体系,推进帮扶贫困留守儿童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德州市扶贫办)

 

  【第一书记风采】

  四色预警口袋书 精准帮扶聚民心

  ----泰安市黄前镇大地村市派第一书记辛中华

  黄前镇大地村是省级贫困村,总人口767户、2149人, 2017年建档立卡贫困户72户、158人。泰安市委组织部派驻大地村第一书记辛中华驻村后,创新思路、真情帮扶,探索了一条靠小小口袋书、助力精准扶贫的有效路子,做到了上级督查有抓手、本级落实有参照、群众监督有依据。

  一、深入走访,摸清底数。摸清贫困人口底数是脱贫攻坚最基础的工作,驻村伊始,辛中华就与村“两委”干部一起搞调研、摸实情,两个月时间走遍了大地村家家户户、田间地头,编写了《大地村2017年脱贫攻坚口袋书》,每名干部人手一册。这本书只有口袋大小,但里面却详细记录了2017年计划脱贫的72户贫困户的真实情况,包括性别、年龄、人口、土地、生产性收入、贫困等级、帮扶措施、帮包责任人等,对每家每户都采取群众听得懂的鲜活语言进行原汁原味的精准画像,使“基础条件如何”“有什么特点”“有哪些需求”“怎么样帮扶”等一目了然。配合口袋书,村里还专门制作了《党群连心卡》,每个贫困户人手一卡,上面标注了全体帮扶责任人的姓名、职务和手机号,实现了干群零距离、沟通无障碍。

  二、四色预警,精准帮扶。通过逐人逐户核算收入支出和脱贫差距,把账算明、把底托清,建立起“红、橙、黄、绿”四色预警动态管理机制,把重度、中度、轻度贫困户分别纳入“红色”“橙色”“黄色”管理;对达到脱贫标准的,纳入“绿色”管理,重点监控,防止返贫,为开展精准帮扶提供了坚实基础和依据。特别是扶贫项目,哪个项目覆盖多少户、谁占多少股、谁分多少红,群众关注度比较高。如果分配多少与贫困程度不相称,或者一味搞平均主义,就容易引发矛盾,影响扶贫工作整体成效。有了民意基础之上的四色预警管理机制,一把尺子量下去,贫困程度分出来,如何分配收益有了依据,既体现了公平、公正,又兼顾了差异化、具体化。

  三、分类施策,综合发力。根据贫困户的不同类别、不同特点、不同需求,为每户明确4条以上的帮扶措施,保障兜底、项目收益分红、政策性帮扶、社会救助、提供就业岗位、危房改造等一齐上阵、同向发力,确保敲鼓敲到点上、浇花浇到根上。全村低保兜底22户、五保供养10户,项目收益分红涉及53户、82人, “特惠保险”实现全覆盖,大病救助4户、教育帮扶19户、“雨露计划” 2户、 “泛海计划”资助4户、“念佛堂”慈善救助2户、危房改造13户、就业岗位帮扶7户。

  四、产业支撑,做实项目。项目稳、“长流水”、“有活钱”,是稳定脱贫的坚实保障。一方面,对已确定的扶贫产业项目,靠上抓协调、抓落地、抓管理,确保效益最大化,把每分钱的收益都集中起来,分好“蛋糕”。另一方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挖潜力、引项目、求合作,着力增强村级“造血”和自我保障功能,做大“蛋糕”。针对济泰高速路建设工地环卫要求,村里筹资购置一辆洒水车,并成立环卫服务队,通过机械和劳务服务,增加集体收入、带动贫困户就业;引进资金1500万元新上生态茶园鱼菜共生项目,其中2017年度省级特色产业扶贫资金100万元投入旅游超市和茶园建设,年固定收益8万元,实现村集体发展和贫困户增收共赢。(泰安市扶贫办)

编辑:刘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