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客户端下载

山东脱贫攻坚简报2017年第99期(总第236期)

来源: 宣传信息组 2017-10-10 17:01

  【向深度贫困进军】

  日照市四项措施强力推进脱贫攻坚

  【经验交流】

  沂水县深化殡葬改革 破面子树新风

  定陶区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新路子

  【工作简讯】

  乡村旅游电商平台助力旅游扶贫深度推进

 

  【向深度贫困进军】

  日照市四项措施强力推进脱贫攻坚

  一是抓好深度贫困地区扶贫。在莒北、莲西、港西、岚西北4个集中连片贫困区域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重点,缩小范围,将集山区、库区、老区于一体的莒县库山乡、碁山镇原天宝乡、峤山镇原大石头乡、桑园镇原里庄乡、五莲县石场乡、洪凝街道原罗圈乡、高泽镇原七宝山乡、街头镇原杜家沟乡、东港区三庄镇原竖旗乡、岚山区中楼镇峪子社区等10个片区,作为全市深度贫困地区,新增脱贫攻坚资金、项目、举措向这些片区倾斜,坚持山水林田湖统筹规划,全面治理,整体推进,大幅度提升片区内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确保2020年前实现区域整体脱贫,补齐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二是抓好特殊贫困群体脱贫解困难题。针对老弱病残少特殊贫困群体,进一步完善收入增长、养老服务、健康保障、关怀照料、教育追踪等“五个长效机制”。实施好“互助养老扶贫千岗计划”,实现全市2956名失能贫困老人互助养老服务全覆盖。加大贫困学生资助力度,在全面落实省以上教育扶贫政策的基础上,市县财政按照5:5比例,对义务教育、普通高中及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学段的所有贫困学生给予3000—6000元资助,并全额补助高等教育学费。进一步完善“三专一免”健康扶贫工作机制,统筹用好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医疗机构减免和医疗救助等政策,实现贫困群众医疗健康有保障。

  三是抓好未脱贫贫困人口的精准帮扶。对全市15816名未脱贫人口全面排查、分类施策。对5764名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加大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力度,突出抓好今年74个扶贫产业项目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加、旅游、光伏、电商等产业,加快建设扶贫车间,因户施策、一户一策,通过订单帮扶、股份合作、托管托养、资产收益等方式,将其全部纳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增强贫困群众“自我造血”能力。对10070名已经纳入农村低保的,在低保政策保障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帮扶力度,精准落实扶贫措施,确保长期稳定脱贫。

  四是抓好贫困户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涉农资金整合等工作。加大贫困户危房改造力度,全市4812套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中,对1988套已经完成改造的进一步核查质量,对剩余2824套未完成改造的,通过乡村统一施工、贫困户自行改造、子女赡养、建设村集体周转房、利用闲置房屋调剂借住等五种方式,加大推进力度,确保年底前全面实现贫困户住房安全有保障。进一步加快易地扶贫搬迁进度,确保工程质量,完善配套设施,培育特色产业,做好群众工作,确保年底前完成五莲县户部乡 6 个村、399 户、1400人的扶贫搬迁任务。进一步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确保整合比例达到40%以上。实行涉农资金整合使用“一支笔审批”,由各区县扶贫办提出具体资金使用方案,报区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由扶贫领导小组“一支笔”审批。(日照市扶贫办)

 

  【经验交流】

  沂水县深化殡葬改革 破面子树新风

  今年以来,沂水县积极探索推进移风易俗,实施“殡葬全免费”为主要内容的殡葬改革,规定从5月10日开始,对具有沂水户籍、在沂水去世的居民,殡葬过程中涉及的遗体运输费、火化费、骨灰盒费和公益性公墓使用费全部免除,相关费用由县财政承担。有效解决以老年人为主的困难群体“死不起”的问题,有力地促进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一是推进公益性公墓建设。规划建设了110处公益性公墓,建设费用由县乡财政承担,目前已全部建设完成,实现了县域全覆盖,满足群众殡葬需求。

  二是疏堵结合引导进公墓。坚持“三为主”、“三不准”,即:以正面工作为主、宣传引导为主、攻心说理为主,不准一刀切、不准强制、不准搞平坟运动。“疏”的方面,在全县印发了公开信和宣传提纲,党员干部和企业家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县人大、政协、工青妇、工商联、教育等部门在各自领域加大宣传引导。县殡仪馆将火化人员信息反馈给乡镇和村,镇村干部靠上做逝者亲属的工作,引导进公墓安葬。“堵”的方面,实行“三严禁”,县里不再审批营利性公墓,严禁乡镇和村向外租售土地用作墓地,严禁在基本农田修建坟墓,严禁制作和销售大棺材。

  三是强化规范管理。在县民政局设立了公墓管理中心,对公墓建设使用和殡葬工作实行信息化管理,对每处公益性公墓配备专人看护,实现公墓管理常态化、规范化、长效化。

  四是搞好运行保障。将全县殡葬车辆统一规范管理,骨灰盒全部由政府统一招标采购,将县殡仪馆由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改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运营费用和职工工资全部由县财政兜底。

  沂水县的殡葬改革,群众受益大、参与度高,目前全县已有2172户家庭享受到了殡葬全免费政策,6月中旬以后实现了新逝人员100%进公墓。在这一改革举措带动下,全县“厚养简葬”文明新风尚逐步形成,农村丧事大操大办现象大为改观。尤其是消除了贫困群众的后顾之忧,让他们精力集中在发展上,本领体现在脱贫致富上,不让贫困群众输在“终点线”上,提高了他们的幸福指数,达到了“两不愁四保障”。(临沂市扶贫办)

 

  定陶区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新路子

  菏泽市定陶区有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72个,非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295个,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为解决村集体增收、无劳动能力贫困户政策兜底基础上的再兜底问题,定陶区委、区政府立足当地蔬菜种植优势,积极整合涉农资金,集中力量建设扶贫大棚基地,发展反季节大棚蔬菜产业,探索出了“整合涉农资金、建设扶贫大棚、壮大集体经济、增强兜底能力”的“资产收益扶贫”新路子。

  一、立足优势产业、选好运营主体,夯实产业脱贫基础

  定陶区通过流转土地,成方连片发展大棚蔬菜、食用菌等高产高效农作物,提高土地产能,放大规模效应。在产业选择上,瞄准扶贫脱贫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项目,深入推进“一村一品”产业扶贫工程,引导镇村立足实际,选准主攻方向,鼓励有条件的镇村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二三产业,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在运营主体上,面向区内外有实力、有能力、有信誉的农民合作组织进行公开招标,选择确定了茗嘉兴、荃富、瑞麟等16个专业合作社作为扶贫大棚经营主体,最大限度降低风险、确保收益。在资金投入上,由定陶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牵头,区财政局整合区农业、畜牧、蔬菜办等部门涉农资金5600万,用于投资建设扶贫大棚,每个大棚区财政补贴5万元,专业合作社对每个大棚的自行投入不少于5万元。2016年,全区投资建设1120个扶贫大棚,按照集体经济“空壳村”每村分配扶贫大棚6个、“薄弱村”每村4个、“一般村”每村2个的标准,将大棚收益权分配至295个非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

  二、健全体制机制、严格建设标准,确保形成物化资产

  用于资产收益扶贫的财政资金,优先用于固定资产投资、购买生产资料等,形成可核查的物化资产,是积极防范资金运营风险的有效措施。在定陶区的实践中,扶贫大棚是村集体和贫困户分享收益的基础物化资产,确保扶贫大棚获得持久稳定的收益是扶贫脱贫的关键所在。为此,定陶区制定了《扶贫大棚固定分红资金管理使用办法(试行)》,明确收益资金的分配、管理和使用,并对扶贫大棚建设实行全程监督把关。一是高标准实施建设。由镇街与合作社签订合同协议,按照所需土地数量组织实施土地流转。区扶贫办对大棚建设标准和施工图纸审核把关,建设单位严格按照标准和图纸施工建设。制定严格的验收程序和政府补助资金发放程序,区纪委、组织部、扶贫办、蔬菜办等单位组成联合工作组验收、监督,确保大棚建设质量合格、补助资金发放规范。二是按比例获得收益。综合考虑大棚的总体收益、投资回收期限、运营成本等因素,确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比例。从大棚建设当年起,连续15年按照政府投入部分的10%提取固定收益,即每个大棚每年提取5000元,一部分以分红的方式发放给贫困户,用于贫困户政策兜底后的再兜底;另一部分用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升村“两委”为群众办实事的能力。三是多举措防控风险。合作社同所在镇街签订承诺书,无论基地经营盈亏,保证每年第三季度末将资金上缴,确保当年分红资金的分配使用。此外,定陶区政府整合资金12.48万元,为每个大棚购买了意外损失保险,保证了分红资金不受自然灾害影响。

  三、创新方式方法、实施动态调整,务求扶贫脱贫精准。

  定陶区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积极创新方式方法,按照“一棚带一户”的方式,每个大棚至少带动一名贫困人口务工,解决一户贫困户脱贫问题,确保大棚收益权精准分配给贫困群众。一是民主评议确定受益贫困人口名单。研究出台了《定陶区扶贫大棚收益监管办法》,由各村通过村民民主评议,确定受益贫困人口名单,重点帮扶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名单报区扶贫办监管。区政府统一在各基地制作大型公示牌对受益村、受益群众和合作社信息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二是将受益人精准分配至每个大棚。为提高收益分配的精准度,调动受益群众的积极性、增强主人翁意识,加强对大棚经营的监督和参与,定陶区将所有受益贫困人口分配至每个大棚,在大棚上制作受益人员铭牌,使贫困户的收益来源与确定的大棚挂起钩来。三是动态调整受益人口名单。为建立贫困户通过自身努力脱贫的激励机制,防止“泛福利化",每年根据各村脱贫及集体经济发展情况,由镇街提出调整意见,区委组织部调查核实后,合理调整受益主体。(省政府研究室)

 

  【工作简讯】

  乡村旅游电商平台助力旅游扶贫深度推进。8月25日,八喜旅游网将全省最后一个乡村旅游特色村——东平县浮粮店村录入电商平台,标志着全省3332个乡村旅游点已全部入驻八喜旅游网乡村旅游电商平台,实现了一网玩转乡村游。

  平台在不到一年时间,网上下单的省内外游客已达395.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2亿元,商品售卖消费0.9亿元。微山县里张阿村是省定旅游扶贫村,“第一书记”蒋继剑将该村沿街商铺全部入驻电商平台,短短一个月,就售卖鸭蛋、荷叶茶等农特产品5万多元。据悉,全省所有的乡村旅游点全部入驻电商平台,在全国尚属首例。

  同时,平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优势,与省内外1078家旅行社签订了合作协议,与277家自媒体及户外俱乐部、摄影协会等群体建立了合作关系,实现旅游线上线下无缝对接。并策划了“千万市民游乡村”主题活动,推出“跟着诗词去旅行”“孝文化之旅”、“祈福之旅”“健康饮食之旅”等系列主题游产品。(省旅发委)

编辑:刘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