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客户端下载

山东脱贫攻坚简报2017年第70期(总第207期)

来源: 2017-07-28 11:15

  【学习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

  济宁市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省党代会精神落地生根

  【经验交流】

  平度市以“三个整合”助力贫弱村庄摘帽

  省委组织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

  【学习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

  济宁市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确保省党代会精神落地生根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用绣花功夫做好精准脱贫工作”,为正处在决胜脱贫攻坚关键时刻的济宁指路定向,鼓舞着全市干部群众更加坚定地投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6月18日市委常委会、全市领导干部会议对学习贯彻省党代会精神进行安排部署后,全市扶贫系统迅速抓落实,真学深学,学深悟透,把握实质,在总结成效、谋划工作中找准结合点和切入点,全力全速落实年度脱贫目标任务,推动省委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在济宁落地生根。

  一、强化目标引领,持续压实攻坚责任。一是高位推进抓动员。市委常委会多次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听取扶贫工作汇报、研究谋划推进措施,相继召开全市农村工作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全市脱贫攻坚现场(曲阜)会议,突出强调“集中攻坚和巩固提升都是脱贫攻坚的应有之义,县市区之间、成员单位之间承担同等责任和压力”,引导各级一以贯之地抓好脱贫攻坚。二是精心设计谋布局。科学编制《济宁市“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确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扶贫工作和重点项目。相继制定印发《济宁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2017年工作要点》、《济宁市扶贫办2017年工作要点》,分别明确九大类29项、六部分22项重点任务,拉出全年的工作框架。三是压紧责任促攻坚。继续推进党委政府、行业部门、党员干部“3条责任落实线”,市委书记与各县市区委书记签订年度脱贫攻坚责任状,对集中攻坚和巩固提升的县(市、区)分类明确内容,把责任压实压到位。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向市委市政府递交承诺书,以文件形式将行业扶贫的任务细化实化,作为工作推进、考核奖惩的重要抓手和依据。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抓手,在全市扶贫系统深入开展争做责任型、实干型、创新型“三型”扶贫干部、争当“脱贫攻坚先锋”活动,引领各级扶贫办发挥好“参谋部”“中军帐”作用。

  二、创新工作机制,持续推动工作落实。一是工程带动引领落实。集中实施进村入户大调研、产业项目大落地、就业需求大排查、金融扶贫大促进、危房改造大推进、兜底保障大提升等“六大重点工程”,促进重点工作任务早实施、快落地,赢得决战决胜主动权。二是以点带面促进落实。坚持抓重点、带全盘,去年按照贫困人数和发展基础确定20个扶贫重点乡镇,从市直部门选派优秀年轻干部挂职重点乡镇党委副书记,全脱产助力乡镇扶贫工作。今年又进一步聚集聚力,把泗水和梁山2个县、20个乡镇、200个村作为重点“攻坚区”,从资金分配、基础设施建设、帮扶力量派驻等方面给予支持倾斜。三是强力督查倒逼落实。坚持督查日常化,建立300余人的扶贫督查人才资源库,持续实行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一月一排名,排名情况在《济宁日报》头版公布,对督查成绩连续两次排名后3位的县市区和进退程序、减贫成效每月排名后3位的乡镇进行约谈,传递压力、督促整改、推动落实,并对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任务完不成的进行“真刀真枪”严肃问责。去年以来开展各类督查14次,约谈领导干部27人次,问责科级干部16人、包保干部5人、村党支部书记27人,对13名责任人进行公开通报曝光。

  三、加强利益联结,持续提升资金项目质效。一方面,加大扶贫资金投入。今年全市共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3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市级财政列支1亿元,统筹用于产业扶贫、金融扶贫、保险扶贫和公益扶贫。创新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按照20%以上的比例,从市级层面整合24个部门7001万元涉农资金。按照“重点支持扶贫产业、脱贫不脱政策、向扶贫重点区域倾斜、创新资金使用方式”的原则,及时切块下达到县市区。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通过建立“政府、银行、担保、保险”多元化贷款模式,加快小额扶贫信贷政策落实,全市共发放小额扶贫信贷资金1.89亿元,支持贫困人口3881人,发放规模较去年底翻了三番。另一方面,加快扶贫项目落地见效。按照“五查看五健全一常态”方法步骤,以县级自查整改、市级督查问效方式,在全市开展产业扶贫项目“回头看”活动,重点围绕项目进度、程序、建设质量、效益分配、资金使用五个方面,对2015、2016年度产业扶贫项目全面排查分析,列出问题清单,逐条逐项制定整改措施,进一步健全项目推进、论证评审、实施监管、利益联结和后续管护机制,促进项目规范实施、长期见效。截止3月底,2016年度455个产业扶贫项目均已完工,辐射带动1.6万贫困户、3.5万贫困人口。今年财政专项资金下达后,全市共实施产业项目207个,目前均已开工,力争8月底前全部完工、当年见效。

  四、健全帮扶机制,持续聚集扶贫合力。一是完善联系包保体系。进一步完善市级领导、市直部门、第一书记、党员干部和市属企业“五级”包保体系,市级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每人包1个县、10户贫困户,部门单位班子成员包3至5户贫困户,市县乡各级党员干部层层包保、不落一户,推动力量下沉、帮扶到位。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148个未退出贫困村和10个省级贫困人口较多的村实现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组全覆盖。二是落实行业惠民政策。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协调成员单位持续抓好“1+6+30”扶贫政策体系和《民生扶贫36策》的落实落地,把政策的含金量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出台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意见,实现政策、对象、标准、管理、信息“五个衔接”,确保应保尽保、应扶尽扶。进一步落实健康扶贫政策,面向贫困群众发放“惠民医疗卡”,对检查、治疗、住院费用优惠20%—30%,受益群众23.5万人次、减免费用522.7万元;降低贫困群众慢性病起付标准和住院起付标准,贫困群众门诊就医和住院报销比例均达到80%以上;出台《济宁市困难家庭精神病人医疗救助办法》,对贫困家庭重度精神病人实施门诊药物和住院治疗,已有67名符合条件的重度精神病人获得住院救助。制定印发《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对纳入精准扶贫对象的困境儿童,取消居民大病保险起付标准,封顶线提高到50万元,并提供包括学前教育至高中阶段教育在内的15年免费教育。全面实施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工程,加大市县乡财政补贴力度,省下达的3203户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全部竣工,完成投资1.1亿元。三是凝聚社会扶贫资源。发挥慈善组织作用,实施“情暖万家”“康复助医”“爱心助残”“朝阳助学”等慈善救助项目,今年以来全市各级慈善组织投入慈善款物1962.9万元,救助困难群众38619人。充分发挥“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地域人文优势,通过“村级互助+居家养老+孝心基金”等模式,加大对贫困老年人的人文生活关怀;通过建立“微公益”组织、爱心小屋、扶贫超市等载体平台,精准对接帮扶贫困群体,更多的资金资源流向贫困村、贫困户。(济宁市扶贫办)

  【经验交流】

  平度市以“三个整合”助力贫弱村庄摘帽

  为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平度市创新推进“三个整合”工作,把贫弱村庄摘帽与美丽乡村建设、特色村建设、旅游村建设有机整合,形成强大合力,有力破解贫弱村庄发展瓶颈问题。

  一、整合相关部门涉农资金,优先实施贫弱村庄“五通十有”建设。把188个贫弱村庄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同步实施。一是通过特色小镇和旅游线路建设、农村公路大中修和村际道路网化建设,实现农村主要进出道路硬化;二是利用电业公司农村电网改造工程,逐步实现农灌电全覆盖;三是利用文广新局“文化惠民”工程,完成贫弱村庄综合性文化活动室建设;四是利用林业局争取的106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对经济薄弱镇和50个贫弱村庄的生态绿化进行改造提升,探索建立林业扶贫农创体,带动更多的山区贫困群众发展林果业脱贫致富;五是利用发改、农业、水利等部门农业项目,实现村村有旱涝保收田;六是利用财政局“一事一议”项目,改善贫弱村庄基础设施。七是利用卫计局等部门涉农资金改善农村医疗条件。目前,财政局已确定1540万元“一事一议”资金用于70个贫弱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平均每村22万元,另外,全市特色小镇和旅游线路建设、农村公路大中修和村际道路网化、电网改造等项目总投资14.13亿元,其中覆盖大多数贫弱村庄,其他部门涉农资金正在加快落实中,市扶贫办将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对接,争取更多的资金与项目用于贫弱村庄建设。

  二、整合精准扶贫与美丽乡村建设资源,真正让群众享受到更多的实惠。把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同步推进,整合人力、财力、政策等资源,捆绑使用,通盘考虑,统筹安排,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整合人力资源。统筹安排扶贫办与农工办工作力量,选派得力干将组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分工不分家,同抓同落实,整合后的工作人员既肩负着美丽乡村建设任务,还肩负着扶贫攻坚任务。二是整合财力资源。拓展资金筹集方式和渠道,做到“一个池子蓄水”,解决好“无钱”的难题。科学配置资金,主要用于贫弱村庄脱贫和美丽乡村建设,达到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村庄实现“五通十有”。三是整合政策红利。美丽乡村建设82项评价标准基本涵盖了“五通十有”建设的内容,坚持把188个贫弱村庄的摘帽和产业、“美丽乡村”建设有效衔接起来,同步规划实施,重点突破,集中攻坚,确保全部村庄“五通十有”建设达到摘帽标准,同时让贫弱村变成“四季有花开、四季有果摘”的美丽乡村。

  三、整合社会各界帮扶力量,构建上下联动的大扶贫格局。在精准发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行动中,广泛动员和凝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形成党政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一是建立结对联系帮扶脱贫工作机制。健全完善市级领导帮包薄弱镇、5个经济强镇对口帮扶5个困难镇,149个市直部门和209家重点企业“二对一”结对帮扶贫弱村、万名机关干部联万户等工作机制,实现帮扶工作全覆盖。去年,全市各部门、企业帮助薄弱镇、贫困村实施扶贫项目116个,投入扶贫资金1934万元,结对帮扶的209个贫困村中,有21个实现了脱贫摘帽。二是打造社会扶贫品牌。为凸显社会扶贫特色,我们借鉴不同社会阶层、社会群体的行业特点,拓宽社会扶贫发展空间,将社会帮扶大致分成“党政组”、“民主党派组”、“企业组”、“科教文卫组”、“经济组”、“农业组”、“医药卫生组”等扶贫类别,实现帮扶措施与脱贫需求有机对接,确保每年社会扶贫有实实在在的投入,为贫困村、贫困户提供资金、项目、医疗、技术等方面的帮助。三是建立社会帮扶联席会议制度。每个帮扶小组选定1名组长,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定期召集各小组组长会议,交流帮扶工作进展情况,分析扶贫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研究制定下步措施。(平度市扶贫办)

  省委组织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

  省委组织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着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着力提高村党组织和党员脱贫攻坚能力,推动了抓党建促脱贫工作落实。

  一、以打造农村过硬支部为牵引,建强领导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结合推进农村党支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农村过硬党支部建设,以扎实的基层党建保障脱贫攻坚。一是加强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组织开展农村党员承诺践诺、设岗定责、结对帮扶贫困群众等活动,搭建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让党员在服务群众中当先锋、作表率。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办制度,引导村党组织落实好党的强农富农政策、完善服务机制,在组织群众中引领群众、凝聚群众,在服务群众中富裕群众。二是强化教育培训,提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围绕统筹整合资源、激发内生动力、建立长效机制,与省扶贫办联合举办“新常态新理念新作为”扶贫开发长效机制建设专题研讨班。指导市县组织贫困村党员、青年农民开展创业培训,力争使每个有劳动能力的党员都有致富项目,每个扶贫工作重点村都有党员致富带头人,每个党员致富带头人都结对帮带几个贫困户,不断提升村干部和党员自身脱贫和带动脱贫的能力。三是实施村级审计督查工作,推动扶贫政策措施落实落地。指导17市的69个县(市、区)认真做好试点工作,着力从工作队伍、推进机制、成果运用等方面加强跟踪指导,研究解决问题,确保试点工作有序扎实健康展开。截至5月底,全省共完成1.76万个村的审计督查,完成问题整改3.29万个,修订完善制度规定818个,发现问题资金75亿元,依法依纪移送处理村组干部376人,切实规范了村班子和村干部履职行为,维护了群众利益,促进了扶贫政策措施落实落地。四是大幅提高村级组织运转保障经费,强化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去年以来,省财政新增6亿元补助村级组织运转经费,重点向财政困难县和财政直管县倾斜。从今年起,建立财政补助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最低保障制度,确保县域内每村每年财政补助资金不低于9万元,进一步提升村级组织建设保障水平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五是做好选调大学生村官工作,助力脱贫攻坚。科学制定2017年选调大学生村官招录计划,合理界定报考条件,拟选调大学生村官1350名,重点安排到省扶贫工作重点村、第一书记帮包村任职,助力脱贫攻坚。

  二、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尖兵”作用,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着眼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充分发挥省直单位选派第一书记示范带动作用,第三轮选派28名挂职县(市、区)委副书记、612名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指导市县做好第一书记选派工作,目前市县选派的在岗第一书记1万余名,基本实现了对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和党组织软弱涣散村的全覆盖。一是高规格部署。研究制定《关于从省直单位选派第三轮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意见》,召开省直单位选派第三轮第一书记工作部署会,省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龚正出席会议并讲话。召开全省基层党建重点任务推进会,要求加大第一书记选派力度,实施精准支持,加强教育管理,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中的尖兵作用。二是强力推动实施。对省派第一书记统一在临沂组织为期8天的岗前集中培训,帮助坚定理想信念,掌握政策方法,点燃干事激情,引导第一书记当好党的政策宣传队、农村党建工作队、精准脱贫施工队、为民办事服务队。整合发改、财政、水利、交通等部门行业扶贫和涉农资源,为每个省派第一书记帮包村捆绑落实200至300万元的定向扶持项目资金,让第一书记手里有政策、有资金、有项目开展帮扶工作。规范完善省派第一书记有关待遇,激励第一书记全身心做好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三是实行精准化考核。制定年度考核和期满考核工作方案,分别由厅级干部带队,对省直单位第二轮第一书记进行年度和期满考核。省派第二轮第一书记坚持抓党建聚民心、办实事破难题、促发展惠民生,共帮助新建党组织366个,调整村支部书记1136名,发展党员8653名,培养后备干部17697名;帮助7592个村通柏油路2.98万公里,为5129个村新通或改造自来水设施,为4110个村改造电网;引进致富项目19055个,争取社会资金26亿元用于帮包村发展建设,所帮包的村全部完成脱贫任务,赢得了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的普遍好评。

  三、以推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突破口,促进贫困户脱贫和村集体增收。坚持强村富民相统一,充分发挥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把党员集合起来,把群众组织起来,因地制宜,抱团发展,努力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一是深入调查摸底。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状况逐村开展调查摸底,切实摸清集体收入薄弱村 (3万元以下的村)、空壳村数量,全面掌握集体经济薄弱村空壳村情况,以县(市、区)为单位,逐村建立工作台账。二是有序推进扶持发展村集体经济试点工作。会同财政厅在去年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今年省财政投入3亿元,按每个村50万元标准,扶持86个县(市、区)的600个村开展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因村制宜选准发展项目,积极探索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条件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模式。三是总结推广典型经验。组织力量,对寿光市东斟灌村、肥城市前兴隆村等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经验做法进行总结,形成典型材料,报中组部。征求梳理基层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汇总整理市县乡推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工作法和典型案例,筹备编写《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读本》,免费印发各级学习借鉴,以点带面,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健康发展。(省委组织部)

编辑:刘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