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客户端下载

山东脱贫攻坚简报2017年第66期(总第203期)

来源: 政策调研组 2017-06-23 15:04

经验交流

 

德州市开发六种岗位

实现贫困群众有尊严的劳动和收入

 

德州市突出贫困群众主体地位,在思想上扶智能力上扶,全力开发六种岗位,强化勤劳意识培养,实现贫困群众有门路、有本事、有活干、有尊严、增收入。目前,已对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需求的11205贫困人口,全部建立就业服务档案,通过六种岗位直接安置就业10461人,占比93.4%,有效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一、公益性岗位。一方面,抓现有岗位调整。对农村现有公益性岗位重新调配,适合贫困人口的全部安排上岗就业。强化对村级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的督导,促进贫困人口尽快到岗到位。另一方面,抓新岗位设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积极开发新岗位,规定岗位类型、补贴标准和组织录用程序,明确目标任务和具体操作方式。同时,大力推进公益岗位组织体系建设,在全市134个乡镇,每个乡镇设置1—2处农村社区公益性岗位开发站,重点开发农村公用设施维护、保洁保绿、安保员、养老护理员等非全日制灵活就业公益性岗位,重点安置符合条件的大龄贫困人口,全部落实公益性岗位补贴。如乐陵市出台《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人实施方案》,投入80.8万元,开发公益性岗位202个,建立公岗+”扶贫模式,通过开发一名养老护理员公岗,最多服务于七个零劳动能力贫困家庭,现已1600贫困户提供清洁服务、代购服务、诉求反馈饮食照料等日常服务。目前,德州市共安排村级公益性岗位3143个,月均工资313元,实现年人均增收3756元。

二、车间岗位。多渠道建立不同模式扶贫车间“扶贫车间”与贫困人口签订承揽合同,并在12个月内给付达到当年省定贫困线标准以上报酬的,按每人1000元的标准对车间给予一次性奖补,实现扶贫、扶就业、扶集体经济、扶产业,达到贫困群众、村集体、企业和产业四赢。同时,支持镇、村集体利用闲置土地、房屋创办扶贫园区居家灵活就业点等,增加适合贫困户需要的就业岗位,实现足不出户就有活干。如陵城区投入扶贫资金547万元,入股企业设立扶贫车间,企业与贫困户签订合同,实现了农民变工人”“厅堂变车间”“麻将手变编织手”“等靠要变自己创的四大转变,首批23扶贫车间已正式挂牌,提供扶贫岗位180个,就业贫困群众60名。目前,全市已投资3640万元,建设扶贫车间居家灵活就业点”317所,安置贫困人口2568人。

三、虚拟岗位。针对已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设立特殊岗位,充分组织协调企业或机关事业单位认领丧失劳动能力贫困人口,为其实现虚拟就业,并按月发放一定数额的工资。同时,有序开展岗位转移就业,让丧失劳动能力贫困人口的亲属进厂务工,在亲属的劳动所得中,提取一定数额发放给丧失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如齐河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百企帮千户,携手奔小康活动,由企业认领贫困户并按月发放虚拟工资(每人每月100元左右),实现贫困户虚拟就业。目前,已组织30家企业提供虚拟岗位90个,带动90户贫困户脱贫。

四、技能岗位。把激发贫困群众斗志作为前提,把掌握一门就业技能作为手段,加大对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力度,努力打造培训就业脱贫致富扶贫生态链。一是强化技能培训。将劳动年龄内有就业能力和培训意愿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政府补贴培训范围,实施免费扶贫技能培训劳务品牌培训贫困妇女家政服务培训扶贫技能提升培训四大培训工程,实现一户一人一技能全覆盖,对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最高1800元的培训补贴及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补贴。二是强化进村培训。与德州走四方高级技工学校、德州职业技术学院、阳光大姐签订技能培训协议,全面推行四单式(企业订单、劳动者选单、培训机构列单、政府买单)培训模式,深入贫困村和贫困群众身边,开展就业培训进村活动让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免费接受实用技能培训,提升就业技能累计培训贫困人口、创业致富带头人13603人。三是搭建就业平台。市级层面举办就业技能扶贫精准对接洽谈会暨培训项目三选会,当场签订扶贫技能培训协议1884人。同时,在现代农业示范园设立贫困劳动力派工服务站,针对辖区内不同用工需求,建立派工登记表,适时安排务工人员,并与合作社签定务工协议,建立工资发放表,保障贫困户按时领取工资,以专业渠道保障贫困户获得稳定收入来源。如乐陵市杨安镇派工服务站已派遣贫困劳动力172人次,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目前,全市通过技能培训就业的贫困人口1914人。

五、创业岗位。对有创业意愿的贫困人口提供创业信息服务、创业政策咨询和创业资金支持。目前,已筹集4000万元创业扶贫担保资金,撬动金融资金2亿元,对符合条件自主创业的贫困人口,给予最高不超过3万元的免反担保、免抵押、全额贴息贷款,对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的单位给予最高300万元的贷款,并给予50%贴息。对创办个体工商户的贫困人口,给予5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创办小微企业的,给予1.5万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和每个岗位3000元的创业岗位开发补贴。目前,已发放创业扶贫小额担保贷款1917.3万元如禹城市帮助有创业意愿的贫困残疾群众选择厂房、购置设备、拓宽销售渠道,搭建创业平台,现已帮助贫困户张建峰等成立禹城市残友种植专业合作社,从事有机豆芽生产和销售,月均增收3300元。

六、外出岗位。积极扩大就业覆盖范围,探索相对贫困人口就业渠道,充分利用烟台德州扶贫协作机遇,加快劳务输出,拓宽增收渠道。目前,已签署《德州市·烟台市就业协作框架协议》,重点在对接平台、引进帮扶产业、加强协作指导、提升培训水平、创新服务模式、拓宽协作领域、跟踪管理服务七个方面开展劳务扶贫协作,揭牌成立了德州市·烟台市就业协作工作站,实现烟台企业与德州有就业需求贫困人口无缝对接。今年以来,共为贫困群众举办对接烟台专场招聘会30多场,跨地区组织劳务输出贫困人口2746人。德州市扶贫办

 

垦利区“五种模式”做好“百企帮百村”扶贫文章

 

东营市垦利区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受益”的扶贫思路,广泛动员爱心企业参与脱贫攻坚,创新“五种模式”,帮助贫困村、贫困群众挖穷根、斩穷源。目前,已有51个企业对接帮扶49个贫困村,投入资金540余万元。

一是“开发式”帮扶,激活“沉睡”资源,挖掘贫困村脱贫潜能。着眼于贫困村资源禀赋,充分利用村内未开发土地、池塘、沟渠等“沉睡”资源,统筹规划,实施闲置资源开发,以点带面,推动整村发展。垦利石化和新发药业投资330万元,利用黄河口镇西隋村的闲置土地规划建设了库容30万立方米的水库,并配套灌排沟渠等农业基础设施,彻底解决了周边2200亩耕地的灌溉难题,土地承包费由每亩6080元增至450600元,185名贫困群众依托土地流转、发展青贮玉米种植等项目,人均增收1000余元,村集体收入达到4.5万元,实现贫困村摘帽、贫困户脱贫。

二是“产业式”帮扶,变“输血”为“造血”,培植贫困村发展后劲。把扶贫产业项目作为脱贫的必由之路,立足当地产业特点和贫困群众自身特长,发挥新型经营主体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培育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项目。一邦水稻科技有限公司积极帮助黄河口镇于林村发展水稻产业,在优质秧苗供应、机插秧、病虫害防治、机械化收获等方面提供全程免费技术指导和服务,并与该村签订水稻生产订单,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1.2元的价格进行收购。全村2000亩水稻亩均增收300元, 308名贫困群众人均增收700余元,村集体收入达到4万余元,使水稻产业发展成为该村支柱产业,夯实了贫困村稳定脱贫基础。

三是“合作式”帮扶,设立镇级扶贫基金,确保贫困群众脱贫不返贫。把探索建立精准扶贫长效机制作为企业帮扶的“必修课”,正确把握“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有效发掘企业帮扶潜能,在扶贫模式上用巧劲、下足功。探索实施了“企业+光伏+基金”扶贫模式,全区7个镇街共同出资870万元在胜通集团厂房房顶建设1.3兆瓦的光伏发电项目,年发电量160余万度,全部由胜通集团按0.65元/度价格收购,并享受国家0.42元/度补贴,每度合计收益1.07元,年纯收益120万元。各镇街按出资比例持有相应股权、产权及收益,利用项目收益建立救助、补助两支基金,用于保障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已脱贫但收入仍不稳定的贫困户收入达标,同时对贫困群众在教育、医疗、住房、意外事故等方面进行重点救助。

四是“入股式”帮扶,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贫困村、贫困群众三方受益。坚持“进会入社上链”的帮扶思路,把企业发展方向和贫困村、贫困群众脱贫路径有机结合,选准合作项目,把贫困村、贫困群众纳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实现增收脱贫。垦利区鲁兴苗木花卉专业合作社实施基地+林企+贫困户扶贫合作模式,即由贫困村出地,合作社无偿提供优质苗木、管理技术和成品苗木回购,贫困户负责树苗的日常管护,项目收益按2:2:6比例分红,贫困村和贫困户占大头。该合作社共吸纳贫困群众2454人,项目投资35万元,贫困户户均增收2400余元。

五是“资助式”帮扶,关注特殊贫困群体,让他们过上体面生活。把解决特殊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作为企业帮扶重点,引导企业采取援建村内社会公益事业等方式,改善特殊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确保老有所居、老有所养。针对垦利街道东兴村贫困老人比例高、生活自理能力差、缺乏子女照顾等现状,中国万达集团出资100万元建设高标准扶贫关照中心,占地面积1466平方米,建筑面积446平方米,配套宿舍、厨房、餐厅、浴室、活动室、水电暖等基础设施。同时在房顶实施83KW光伏发电项目,预计年收益12万元,为关照中心后续运营提供资金保障。目前,已有10名贫困老人入住关照中心。(东营市扶贫办

 

邹平县做好“加减乘除”确保贫困群众脱贫不返贫

 

邹平县按照动态管理、精准扶贫的要求,在巩固脱贫成果基础上,对贫困户进行分类管理、精准确定扶贫对象,建立健全扶贫帮扶新机制,做好“加减乘除”四法,确保贫困群众脱贫不返贫。

一是精准纳入做加法。庭劳动力不足或家庭成员因长期患病、突然遭受意外(生病)亡故等原因,致使稳定发展基础薄弱的易返贫户,及时纳入重点帮扶对象名单,采取“发现一户、补入一户”,形成贫困人口动态管理长效机制。同时,进一步提高贫困线标准,对农户进行精准识别,经审核公示2017年新增贫困户13户26人,对新纳入的贫困户按照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管理和帮扶

二是精准退出做减法。对已脱贫户中具有稳定收入,生活状况明显改善,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的稳定脱贫户,当年家庭年人均纯收入高于贫困线的,退出重点帮扶对象名单。截至目前,全县共有556户退出重点帮扶对象名册。同时,稳定脱贫户在一定时间内继续保留其享受的相关优惠政策,并对其加强动态监测,适时调整帮扶方式和帮扶措施。

三是精准帮扶做乘法。对新纳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按照致贫原因分类落实帮扶举措,通过“发展一批、结对一批、兜底一批”等举措实现持续稳定增收。目前共落实产业扶持450户1027人,带动贫困对象年均增收近1000元;开展“企业联村帮户助扶贫”活动及党员干部联户帮扶活动,各企业吸纳贫困人口82人就业,落实帮扶资金100余万元,县镇两级近2000名机关干部与577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切实帮助贫困户解决了实际困难“无劳动能力者全兜底”方面,为432户建档立卡的贫困群众办理了农村低保,为5户办理了五保。

四是精准救助做除法。完善医疗保障、大病保险、门诊和住院报销制度,免费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健康查体,同时,对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患病在定点医院住院的,对其医疗费用,扣除各种医疗保险报销、医疗机构减免和社会捐助后,政策范围内个人负担部分按照最高75%的比例给予救助,救助封顶线1万元,重特大疾病年限额10万元设立2000万元的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基金,用于困难群众救助救助贫困生 130人,资助金额16.91万元,并为6名贫困学生办理助学贷款4.53万元。滨州市扶贫办

编辑:孟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