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客户端下载

山东脱贫攻坚简报第103期

来源: 政策调研组 2016-11-03 13:50

【经验交流】

  省农信社紧贴脱贫攻坚实际需求

  创新推动四种金融扶贫模式

  省农信社把金融扶贫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以满足贫困农户贷款需求为目标,不断加大信贷资金投放,开发扶贫信贷新产品,创新推动金融扶贫四种模式,努力提高金融扶贫的精准性和实效性。截至今年9月,全省农商系统为1.45万个贫困户发放小额扶贫贷款9.6亿元;累计为吸纳贫困户就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31.4亿元,带动2.5万个贫困户就业创业;发放“信保扶贫贷”2.4亿元,“双保惠农贷”1.2亿元,“信保农村产权贷”4832万元。

  一、把握政治属性,勇担金融扶贫责任。省农信社牢牢把握脱贫攻坚的政治属性,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积极发挥金融支农主力军作用,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性和社会责任感,主动作为,勇于担当,找准金融扶贫与普惠金融结合点,把更多的金融资源用到贫困群众身上,努力实现金融支持地方脱贫攻坚目标,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成为金融扶贫的先锋、主力和模范。省农信社多次召开党委会,研究部署金融扶贫工作;逐级成立金融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省市县乡四级联动工作机制;制定出台了《金融扶贫“十三五”时期工作规划》《2016年金融扶贫工作计划》《山东省农村商业银行金融扶贫工作考核办法》等文件;实施扶贫工作包靠“到片、到网点、到人”的网格化精准扶贫,依托建档立卡信息平台,建设贫困户电子信息库,实行客户经理“一对一”包靠。

  二、立足信贷需求,创新推动信贷模式。省农信社充分发挥各地农商行扎根农村、网点遍布城乡的传统优势,瞄准贫困群众信贷需求,创新开展四种金融扶贫信贷模式,着力解决贫困群众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一是深入推动信贷精准扶贫模式。加快推进信贷资金投放与建档立卡信息衔接,全面摸清贫困户、扶贫生产经营主体,以及扶贫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等融资需求。制定出台金融信贷优惠政策,按照风险补偿金的10-15倍,安排专门贷款额度,用于发放精准扶贫贷款;在信贷产品创新设计上,由以往注重借款人财产状况和经济实力,向更加注重贷款经营项目的可行性和发展前景转变,适度降低贷款准入门槛;提高扶贫不良贷款容忍度,对贷款发放过程中尽职尽责的,一律免予责任追究。二是深入推动产业联合扶贫模式。各农商行依托培育引导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发展“一村一品”产业、乡村旅游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等产业,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对龙头企业、致富带头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按照每吸纳一名贫困人员就业,给予2000元左右的利息优惠,确定利率优惠幅度,最低可执行贷款基准利率。三是深入推动区域带动扶贫模式。省联社积极发挥平台作用,从东部发达区域、资金头寸充裕的农商行统筹设立100亿元专项扶贫资金,根据贫困地区农信社需要,低息提供支持,保障贫困地区农商行的扶贫资金供给。进一步扩大贫困乡镇、贫困村的信贷投放总量,通过助推地区经济发展,间接带动贫困户脱贫。今年,32个脱贫任务比较重的县农商行,新增贷款173亿元,增幅9.1%,比全省平均增幅高3.04个百分点。四是深入推动信保合作扶贫模式。依托省农业融资担保公司,发挥担保基金的作用,扩大信贷支持力度,防范化解信贷风险;加强与地方担保、保险机构的合作,拓展农村小微信贷业务。目前,与省农业融资担保公司共同推出了“信保扶贫贷”产品,实行风险共担,按照不良率高低,由农信社和担保公司共同按比例分担风险。

  三、提升服务水平,优化金融扶贫环境。省农信社发扬农信人“吃苦耐劳、走村串户、贴心为民”的服务精神,着力强化四项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一是强化信贷延伸服务。开展以“送科技、送资金、送服务”为主题的“圆梦行动”,聘请种植、养殖、畜牧、水产等方面专家,免费提供农业技术和培训服务。在全省167个乡镇举办了培训讲座,涉及14类60多个农业项目,培训农民31000余人。二是强化普惠金融服务。加大贫困地区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存取款、转账、支付等金融服务,加快自助服务终端、“农金通”、POS等电子机具布设,“智e购”商城的市场推广工作,2016年全面实现农民“足不出村”办业务的目标。目前,在农村地区布放各类电子机具30余万台,电子机具行政村覆盖率达到了99.7%。三是强化阳光信贷服务。在信贷网点设立公示栏,向社会公开承诺信贷服务内容,明确贷款各环节的办结时限,接受社会监督。对贫困户贷款做到优先受理、优先审批、优先发放。 四是强化信贷产品服务。先后推出了小额农户贷款、鲁青基准贷、青年创业贷款、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农村妇女创业贷款等信贷产品。截至9月末,已发放5万元以下的小额农户贷款40.8万户、191亿元,发放青年创业贷、妇女创业贷等贷款45亿元。为贫困地区实现金融脱贫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根据省农信社材料整理)

  平度市“专社结合、效应叠加”

  推进贫困户稳定脱贫增收

  为加快脱贫步伐,打好打赢新一轮脱贫攻坚战,平度市创新扶贫模式,积极探索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长效扶贫机制,因地制宜、精准发力,户脱贫工作正按计划、有步骤地向前推进。截至目前,已累计脱贫4239户、10483人,全市基本完成贫困人口脱贫任务。

  一、坚持实在管用、一户多案,实施“专业扶贫”。一是民生扶贫。确保贫困群众“吃得好、穿得好”,重点抓好民政、医疗、住房、教育四大保障。民政保障,建立贫困户定向救助和扶持机制,兜底完成低保户、五保户脱贫,对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应保尽保、一个不落。目前纳入低保的有1311户、2642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25.2%。医疗保障,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大病医疗救助”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加大医疗、临时和慈善救助力度,特别是残疾贫困人口的保障范围,不让一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住房保障,逐步提高贫困户危房改造补助标准,改善贫困户住房条件。教育保障,重点关注贫困农村留守儿童,摸清底数,加强关爱教育,实施教育扶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二是产业扶贫。扶持有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传统手工业、服务业等特色优势产业,让每个贫困户拥有1项以上稳定收入产业。目前共扶持2290户、6034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57.56%。三是拓展就业扶贫。对有一定劳动能力但就业困难的贫困群众,通过定向介绍就业岗位、发展手工工艺、来料加工、电商等途径,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稳定就业。目前共扶持539户、1552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14.8%。四是公益岗位扶贫。对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不便外出打工兼顾照顾家庭的贫困群众,安排环境卫生、治安巡逻、护林防火、道路养护等岗位,实现家门口就业。共为65户、162人安排公益岗位,占贫困人口总数的1.55%。

  二、坚持拓宽路子、凝聚合力,实施“社会扶贫”。一是企业认亲贫困户。对既无正常劳动能力、又不符合低保条件,且难以通过产业脱贫的229户、491名低保边缘户,积极组织开展企业爱心认亲贫困户活动,通过捐赠、提供后勤岗位、送货上门来料加工、收购农副产品等形式,确保到年底如期脱贫,并签订认领合同,确保5年内不返贫。目前,爱心企业累计慈善捐款189万元,提供灵活机动的就业岗位65个。二是“两代表一委员”结对帮扶。市人大开展了“千名代表资助百名贫困学子”活动,捐款26万元,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升入高中和大学的学生每人分别资助1000元和3000元;市政协对全市范围内的100余户贫困户开展“百户五送精准脱贫”帮扶;市委组织部、妇联、团市委分别开展了“党员联户、服务群众”主题实践活动以及巾帼手拉手、关爱贫困留守儿童、卫生免费查体等活动,集中优势力量,不落一村、不漏一户、不少一人,实现了社会扶贫全覆盖。三是社会力量献爱心。广大志愿者、义工、爱心组织等社会力量,通过义诊、爱心助学、助残、大病捐款、理发、洗衣、文化演出等方式参与精准扶贫,结对800度户鳏寡孤独老人和留守儿童,累计捐款捐物460多万元。

  三、坚持效应叠加,实施“项目扶贫”。一是依托区域生态优势,发挥规模效应。整合有限的财政扶持资金,“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扩大优势农产品生产规模,形成规模效应。崔家集镇依托成熟经济小区,将6个经济薄弱村的540万元扶贫资金集中使用,建设400亩樱桃西红柿产业园,每年每村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6万元,6个经济薄弱村年底全部摘帽、近百户贫困群众脱贫。二是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带动效应。通过培植龙头企业、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扶持种养大户等,拉长产业链条,形成特色产业集群。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吸纳自身无发展产业能力的贫困户到基地打工,将更多的贫困户纳入产业化经营链条。青岛沃丰苑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建设的1100亩明村镇蓝莓产业园,充分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其周边7个村53户贫困户、边缘贫困户脱贫,最多时用工达400人。 三是依托基层党建政治优势,发挥组织效应。以实现村强民富为目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由党组织牵线做“红娘”,推进“村村联姻,共同致富”。同和街道东侯家庄村党支部,流转周边5个村557亩土地,大力发展葡萄种植,平均每亩纯收入达8000余元,今年在同和街道党工委的牵头下,东侯家庄村以产业扶贫为主线,吸纳东埠、东三甲、大罗家、石家庄4个经济薄弱村以投资购买方式购入基地15个春暖式葡萄大棚,四个经济薄弱村年可实现集体收入5万元,确保年内实现脱贫摘帽。(平度市扶贫办)

编辑:沈建波